六維力傳感器的工作基于應變測量和力的分解原理。
一、結構基礎
它通常由一個彈性體和安裝在其上的多個應變片組成。彈性體的設計至關重要,其形狀和材質經過精心選擇和優化,以便能夠在受到外力作用時產生可測量的形變。常見的彈性體有梁式、輪輻式等結構。
應變片被粘貼在彈性體的關鍵位置上。這些位置是根據力學分析和仿真確定的,以確保能夠準確地感知到各個方向的力和力矩所引起的應變。
二、測量原理
當外力作用于傳感器時,彈性體發生形變,應變片的電阻值隨之發生變化。通過測量這些電阻值的變化,并根據預先標定的關系,可以計算出彈性體所受到的應變大小。
利用力學模型將應變與力和力矩進行關聯。根據胡克定律等力學原理,將測得的應變轉化為具體的力和力矩數值。例如,通過對不同方向應變片的組合測量和計算,可以分別得到三個方向的力(Fx、Fy、Fz)和三個方向的力矩(Mx、My、Mz)。
為了提高測量精度和穩定性,六維力傳感器通常還采用溫度補償技術。因為應變片的電阻值會受到溫度的影響,通過在傳感器內部集成溫度傳感器,并采用相應的算法進行溫度補償,可以消除溫度變化對測量結果的干擾。
三、信號處理與輸出
傳感器內部的電路系統將應變片的電阻變化轉換為電信號,通常是微弱的模擬信號。這些模擬信號經過放大、濾波等處理,以提高信號的質量和穩定性。
然后,通過模數轉換將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,以便于后續的數字處理和傳輸。數字信號可以通過各種通信接口(如 USB、以太網、CAN 總線等)輸出到外部設備,如控制器、計算機等,供進一步的數據分析和應用。例如,在機器人領域,機器人控制系統可以根據六維力傳感器反饋的力和力矩信息,實時調整機器人的動作和姿態,實現力控操作。